English

浅谈“颅脑水瘀”理论模式

1999-05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李子中 我有话说

“颅脑水瘀”是指颅脑瘀血和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窍。古代医籍中有类似记载:《素问.调经论》曰:“孙络水溢,则经有留血”;《金匮要略》谓:“血不利则为水”;《血证论》则深刻认识到“病血者,未尝不病水,病水者,未尝不病血也”,“血积既久,其水乃成”。临床运用通窍活血利水之法治疗诸多难治脑病,如解颅(脑积水)、老年性痴呆、中风、脑瘤、脑外伤综合征等,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。我们认为,颅脑水瘀理论的提出,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,而且这一理论的形成对脑病的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。

水血同源,相生互渗。血与水都来源于水谷精微,由后天脾胃所化生,为一源二歧。血与水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,二者的化生和输布依靠脏腑功能的气化作用。水血并行而成一体,水为血之体,血的化生需水之参与,血中除精微物质外,即为水。因此水与血,互相为用,互相依存。

血循于脉道,如环无端,不能溢于脉外,而水之运行渗透于脉道内外,无处不到,若水渗于脉中,则为血液的组成,若血之精微物质渗于脉外,则为津液。因此,血中之水与精微通过出入渗透的模式,运行全身,濡养脏腑肌肉,五官九窍,故脉道内外互相渗透是水血互用的基本方式,亦是“颅脑水瘀”理论形成的生理基础。

水血为病,相互累及。血与水在生理上相生、互渗,在病理上必然密切相关。《灵枢.百病绐生篇》“湿气不行,凝血蕴里而不散,津液湿渗,着而不去,而积皆成矣”;《血证论》亦指出:“其血既病,则也累及于水”,这些论断均从临床角度表明血阻水停,水滞血瘀的病理变化。

脑主神明,水与血是其物质基础,脑为髓海,为元神之府,赖气血津液之濡养,而气血津液之运行与输布亦由脑神经调节,若津液输布障碍,或血液运行失畅,必导致颅脑津液渗透异常。血瘀于脉道,水运失畅,使脉外渗透加强,致水蓄脉外,脉外之水,又压迫脉道,加剧血行不畅,继而瘀水积于体内或某一局部。

水瘀致病,可见于全身,亦可见于局部某一组织。这也拓宽了水瘀理论的运用范围。

颅脑水瘀,脑病关键。脑为至清之脏,邪不能犯,犯之则病。颅脑水瘀证,成因复杂,常见于肾精不足,消窍失养,加之肝失疏泄,气机逆乱,或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则气滞,血瘀,水停;或因跌打外伤,颅脑受损,气血凝滞,水血交结。诸多脑病的病机总为乞血不畅,脑脉阻基络破血溢,而瘀血内停,水津外渗,水血互结,脑神失养,而变证丛生。其病证特点表现为神明失主,肢体失用,九窍失司,临床可见神志不清,呆滞迟钝,失眠健忘,肢体麻木,肿胀,重滞无力,手足震颤基偏瘫失用,言语蹇涩,口眼喁钭,耳鸣耳聋,甚至二便换禁,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,囟门不合,头面青筋暴露,双目下视。颅脑水瘀舌质暗红基青紫,舌下有瘀点,或舌体胖大有齿痕,脉沉细涩。

脑窍贵通利,活血兼利水脑窍贵在清灵通利,故治疗应醒脑通窍,活血利水,在颅脑水瘀证治中,纯化瘀而水不去,单利水而瘀不散,唯化瘀利水同施方能收效。临床宜酌情益气、补肾、温阳、补血等法,才能相得益彰。临床多使用既活血又利水的药物,如川牛膝,白茅根,茯苓,益母草,泽泻等,上可通窍,又可引血下行,使血运通畅,瘀去新生,水血各正其道。(本文作者系广东高明脑病医疗医药研究院院长、医学博士)“颅脑水瘀”是指颅脑瘀血和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窍。古代医籍中有类似记载:《素问.调经论》曰:“孙络水溢,则经有留血”;《金匮要略》谓:“血不利则为水”;《血证论》则深刻认识到“病血者,未尝不病水,病水者,未尝不病血也”,“血积既久,其水乃成”。临床运用通窍活血利水之法治疗诸多难治脑病,如解颅(脑积水)、老年性痴呆、中风、脑瘤、脑外伤综合征等,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。我们认为,颅脑水瘀理论的提出,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,而且这一理论的形成对脑病的治疗有重要的实用价值。

水血同源,相生互渗。血与水都来源于水谷精微,由后天脾胃所化生,为一源二歧。血与水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,二者的化生和输布依靠脏腑功能的气化作用。水血并行而成一体,水为血之体,血的化生需水之参与,血中除精微物质外,即为水。因此水与血,互相为用,互相依存。

血循于脉道,如环无端,不能溢于脉外,而水之运行渗透于脉道内外,无处不到,若水渗于脉中,则为血液的组成,若血之精微物质渗于脉外,则为津液。因此,血中之水与精微通过出入渗透的模式,运行全身,濡养脏腑肌肉,五官九窍,故脉道内外互相渗透是水血互用的基本方式,亦是“颅脑水瘀”理论形成的生理基础。

水血为病,相互累及。血与水在生理上相生、互渗,在病理上必然密切相关。《灵枢.百病绐生篇》“湿气不行,凝血蕴里而不散,津液湿渗,着而不去,而积皆成矣”;《血证论》亦指出:“其血既病,则也累及于水”,这些论断均从临床角度表明血阻水停,水滞血瘀的病理变化。

脑主神明,水与血是其物质基础,脑为髓海,为元神之府,赖气血津液之濡养,而气血津液之运行与输布亦由脑神经调节,若津液输布障碍,或血液运行失畅,必导致颅脑津液渗透异常。血瘀于脉道,水运失畅,使脉外渗透加强,致水蓄脉外,脉外之水,又压迫脉道,加剧血行不畅,继而瘀水积于体内或某一局部。

水瘀致病,可见于全身,亦可见于局部某一组织。这也拓宽了水瘀理论的运用范围。

颅脑水瘀,脑病关键。脑为至清之脏,邪不能犯,犯之则病。颅脑水瘀证,成因复杂,常见于肾精不足,消窍失养,加之肝失疏泄,气机逆乱,或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则气滞,血瘀,水停;或因跌打外伤,颅脑受损,气血凝滞,水血交结。诸多脑病的病机总为乞血不畅,脑脉阻基络破血溢,而瘀血内停,水津外渗,水血互结,脑神失养,而变证丛生。其病证特点表现为神明失主,肢体失用,九窍失司,临床可见神志不清,呆滞迟钝,失眠健忘,肢体麻木,肿胀,重滞无力,手足震颤基偏瘫失用,言语蹇涩,口眼喁钭,耳鸣耳聋,甚至二便换禁,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,囟门不合,头面青筋暴露,双目下视。颅脑水瘀舌质暗红基青紫,舌下有瘀点,或舌体胖大有齿痕,脉沉细涩。

脑窍贵通利,活血兼利水脑窍贵在清灵通利,故治疗应醒脑通窍,活血利水,在颅脑水瘀证治中,纯化瘀而水不去,单利水而瘀不散,唯化瘀利水同施方能收效。临床宜酌情益气、补肾、温阳、补血等法,才能相得益彰。临床多使用既活血又利水的药物,如川牛膝,白茅根,茯苓,益母草,泽泻等,上可通窍,又可引血下行,使血运通畅,瘀去新生,水血各正其道。(本文作者系广东高明脑病医疗医药研究院院长、医学博士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